1944年9月5日那个雾气蒙蒙的清晨,张思德扛着镢头往炭窑走的时候,谁能想到这个憨厚的四川汉子会永远留在陕北的黄土地里?他临走前那句"把新窑烧好,冬天同志们就不冷了",成了这辈子最后的念叨。这个走过长征的老兵,到死惦记的还是战友们的冷暖。
这个红小鬼出身的战士,在队伍里从来不是啥风云人物。1933年在老家四川仪陇参军那会儿,就是个背着电台电池跑前跑后的通信兵。过草地时饿得前胸贴后背,他愣是把最后一把青稞面塞给了伤员。有回饿急眼了,趴在沼泽地里摸野菜,摸到几根就往伤员挎包里塞,自己嚼着草根还跟人说:"咱四川娃儿,吃辣都不怕,还怕这点苦?"
调到中央警备团后,组织让他去烧炭,搁现在看就跟让特种兵当锅炉工似的。可张思德乐呵呵地扛着铺盖去了安塞,还跟战友显摆:"咱这手艺,保准让毛主席他们冬天烤得暖暖和和的。"他琢磨出的分层烧炭法,硬是把产量提高了三成。最绝的是他专挑危险的老窑洞干活,新兵问他为啥,他挠着头笑:"你们娃娃家没经验,这活儿我来。"
那年夏天暴雨冲垮炭窑,他光着膀子往泥水里跳,等把炭块都抢出来,才发现脚底板被石头划得血肉模糊。卫生员急得直跺脚,他倒安慰人家:"没事儿,咱红军腿脚硬实着呢!"这些零零碎碎的小事,后来都成了警备团政委报告里的鲜活素材。
出事那天,窑洞顶上裂开的缝儿像张要吃人的嘴。张思德把小白往外推的那股子劲儿,跟当年长征时拽战友出沼泽一个样。窑塌下来的轰隆声里,他怀里还死死抱着那根没支起来的木桩。战友们扒开黄土找到他时,这个总说"没事儿"的汉子,这次真的再也说不出话了。
毛主席听到消息,手里的毛笔啪嗒掉在砚台上。身边人劝他别亲自去追悼会,老人家眼一瞪:"给老百姓当牛做马的人走了,我能不去送送?"在枣园操场上,他望着满地的野菊花,讲出了那句流传后世的话——为人民利益而死,比泰山还重。谁能想到,一个烧炭兵的故事,就这样成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路标。
张思德那杆磨得锃亮的镢头,后来成了警备团的传家宝。雷锋在日记本里写"要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"时,眼前晃的准是这位烧炭班长的身影。焦裕禄在兰考治沙,半夜给干部们讲张思德让窑的故事,说着说着自己先红了眼眶:"你们说,啥叫共产党员?就是把好窑让给别人,自己往危险地方钻的傻劲儿!"
如今石峡峪的炭窑遗址前,总能看到年轻人摆的野花。有个放羊的老汉说,前些年有个北京来的干部,摸着石碑上的"为人民服务"五个字直掉眼泪。问他哭啥,人家说:"现在坐办公室吹空调的,有几个还记得当年烧炭人的手有多黑?"这话说得实在,张思德们手上越黑,老百姓心里越亮堂。
从长征路到炭窑洞,这个没留下半张戎装照的战士,用33年光阴给"伟大"二字做了最朴素的注解。他就像陕北高原上的山丹丹,不跟牡丹比富贵,就默默开在沟沟坎坎里。可你说怪不怪,越是这样的平凡故事,越能在岁月里酿出醉人的醇香。就像老区人常念叨的:炭火会灭,炭灰里的那点热乎气儿,能暖好几代人的心窝子。
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、客观性,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,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。
股票正规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