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菲律宾的护卫舰拉着印度一艘年近三十的老旧驱逐舰,在黄岩岛附近试图上演一出“联合威慑”的戏码时,南海的另一幅景象,或许更能说明问题的本质。上十万艘中国渔船,在海事部门的护航下,浩浩荡荡地驶向各自的传统渔场,引擎的轰鸣声汇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。
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在几乎同一时间上演,与其说是巧合,不如说是一种必然的碰撞。一方是精心策划的政治表演,另一方则是根植于生产生活的日常存在。马科斯政府似乎认为,拉上一个域外伙伴就能改变南海的博弈天平,但他显然低估了这片海域真正的“规矩”是由什么构成的。
拼凑起来的威慑力?
菲律宾和印度的首次联合巡航,从一开始就透露着一股力不从心的气息。印度派出的“德里”号驱逐舰,排水量仅6700吨,服役生涯已近三十年,与其同行的还有一艘补给舰。菲律宾方面则出动了“米格尔·马尔瓦尔”号护卫舰。
印度媒体毫不避讳地宣称此举是向中国发出信号,但清华大学的研究员钱峰一针见血地指出,这场演习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价值,主要是为马科斯访问印度“营造氛围”。
就连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罗密欧·布劳纳自己也承认,演习期间“没有遇到任何意外事件”。这句轻描淡写的话,在外界看来,恰恰从侧面证实了中国对周边海域态势的绝对掌控力,正如南部战区发言人所言,任何搅局南海的军事活动“尽在掌握”。
这场巡航更像是马尼拉和新德里之间的一次各取所需。印度希望借此在“印太战略”中刷一下存在感,而菲律宾则急于拉拢任何一个外部势力为自己壮胆,既能向美国递交“投名状”,也能对国内展示其强硬姿态。
南海不够,台海来凑
马科斯政府的焦虑,并不仅仅体现在南海。就在访问印度期间,他主动提及台湾问题,声称基于“地理邻近”和在台菲律宾侨民的所谓“人道主义问题”,一旦台海有事,菲律宾“不可能置身事外”。
这番言论无疑是在挑战一个中国政策的底线,要知道,这可是菲律宾白纸黑字承诺过的国际义务。这种将南海问题与台海问题捆绑操作的意图,暴露了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动机。
在国内,马科斯的日子并不好过。由于其激进的对华政策,菲律宾经济受到直接影响,其中期选举中杜特尔特家族的强势回归,更是让他的支持率大幅下跌。对外制造紧张局势,似乎成了他转移国内矛盾、巩固执政地位的救命稻草。
近期在布拉干省发生的一件事,更像是这种心态的缩影。7月14日,菲律宾执法部门在没有任何正当理由的情况下,突然扣押了9名中国公民,甚至连他们的未成年家属也一同陷入困境。最终在中国驻菲使馆的强力交涉下,这9人才得以获释,而菲方自己也承认此次行动存在违规。这种刻意的挑衅,只会让双边关系的氛围持续恶化。
不只有军舰,还有渔网
面对菲律宾一系列拉帮结派的小动作,中国的回应是立体且清晰的。国防部直接提出了三点要求:停止挑衅炒作,停止拉帮结派,回到对话解决问题的正确轨道上来。
军事上的反制更是毫不含糊。南部战区海军的通辽舰、郴州舰随即奔赴南海相关海域,展开包含对岸打击在内的实弹化训练。在黄岩岛附近,由052D驱逐舰和054A护卫舰组成的编队早已进入战备警巡状态。
与此同时,三艘中国海警的大型舰艇出现在菲律宾最北端的巴丹群岛附近,形成了事实上的包围态势。从天上的卫星到水下的声呐,一张无形的大网早已覆盖整个区域。
但真正的点睛之笔,或者说让马科斯政府最难应对的,并非这些钢铁军舰,而是那十万艘奔赴渔场的渔船。8月5日,南海正式进入开渔季。交通运输部专门组织了“护航开渔行动”,派出68艘海巡船艇、1架固定翼飞机以及超过450名执法人员,为渔民保驾护航。
这些悬挂着五星红旗的渔船,在自己的传统渔场上进行捕捞作业,本身就是对主权最生动、最常态化的宣示。它构成了中国在南海维权的“第二道防线”,是一种任何军事联盟都无法撼动的、根植于历史和民生的存在。当成千上万的渔船在南海铺开作业时,这片海域属于谁,答案不言而喻。
笔者以为
马科斯的策略,根植于一个根本性的误判。他似乎认为,只要能拉拢足够多的外部伙伴,就能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分庭抗礼。然而,他面对的并非一个单纯的军事或外交议题,而是一个融合了历史、民生、经济与国防的复杂现实。
中国在南海立规矩,靠的不仅仅是军舰的吨位和导弹的射程,更依赖于数百年乃至上千年来渔民耕海牧渔所形成的历史性权利。这十万艘渔船所代表的,正是这种权利的鲜活证明。
菲律宾如果继续在拉拢域外势力、激化矛盾的道路上走下去,最终受损的只会是自身的经济发展和地区稳定。毕竟,对于生活在这片海域周边的国家而言,和平与合作远比一场场精心编排的军事表演来得更加实在。南海的浪,可以因风而起,但最终决定其流向的,还是深沉而强大的洋流本身。
股票正规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