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特朗普的“突袭式”宣言
美国东部时间6月23日18时02分,特朗普在社交媒体“真实社交”上突然宣布:以色列和伊朗已达成“全面彻底停火”,停火将在6小时后生效。 根据他的说法,伊朗需率先停火12小时,随后以色列跟进停火12小时,24小时后战争正式结束。 他还补充道:“双方需在停火前完成最后任务。 ”这一声明瞬间引爆全球舆论,白宫官员和以色列政府却措手不及,特朗普发布声明时,以总理内塔尼亚胡甚至要求内阁“暂不评论”。
特朗普宣布停火仅3小时,德黑兰东北部就传出巨大爆炸声,居民称听到战机轰鸣。与此同时,以色列国防军连夜空袭伊朗西部地区的地下军事设施,伊朗则向以色列发射了第6轮导弹,造成3人死亡。 这场“停火倒计时”中的炮火,让特朗普的宣言显得格外讽刺。
2. 三方表态:谁在演戏? 谁在妥协?
伊朗的“双面剧本”
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在23日发表声明,宣布为报复美国袭击核设施,已用“同等数量导弹”打击卡塔尔的美军基地,刻意避开了居民区。 行动前,伊朗提前通知美国,最终13枚导弹被拦截,1枚偏离目标,未造成美军伤亡。
一名伊朗高官随后向路透社证实:“我们通过卡塔尔接受了美国停火方案。”外长阿拉格齐却公开否认达成协议,称“只要以色列在凌晨4点前停止侵略,我们无意继续反击”。
以色列的“沉默博弈”
内塔尼亚胡在特朗普发帖后始终沉默,直至24日才正式宣布停火,并强调“以军已实现所有目标”。以媒揭露,早在23日上午,以色列便托美国向伊朗传话,希望“几天内结束冲突”,原因是担忧消耗战拖垮经济。 停火生效前,以军甚至向德黑兰居民发送疏散警告,伊朗则针锋相对警告以色列拉马特甘市民。
美国的“导火索”与“灭火器”
特朗普一面高调宣布停火,一面致电卡塔尔元首塔米姆,请求其“说服伊朗”。 而副总统万斯和国务卿鲁比奥秘密斡旋的细节显示:以色列停火条件仅是“伊朗停止袭击”,这一条被白宫官员称为“核心共识”。
伊朗媒体嘲讽特朗普在美军基地遇袭后“近乎乞求停火”,美方更现实的动机是油价,停火消息让布伦特原油单日暴跌10%,特朗普趁机喊话能源部“快开采石油”,为中期选举铺路。
3. 停火前夜,默契球与面子战
停火生效前的最后12小时,双方默契地打了一场“面子战争”。 伊朗对卡塔尔美军基地的袭击被西方分析师视为“设计好的表演”:导弹数量(14枚)与美国袭击伊朗核设施的炸弹数一致,打击目标远离居民区。 特朗普顺势宣称“伊朗很守规矩”,伊朗官媒则在国内宣传“迫使敌人屈服”。
以色列的配合同样精妙。 内塔尼亚胡在停火后宣称“重创伊朗核计划”,以军23日仍在轰炸伊朗导弹库,并公开展示“掌握伊朗400公斤60%浓缩铀”的情报。 这种“边打边谈”的戏码,被中东问题专家解读为“给国内强硬派的交代”。
4. 脆弱的生效时刻,警报与警告齐飞
24日德黑兰时间7:30(以色列时间7:00),停火正式生效。 但此前半小时,伊朗向以色列发射了最后一轮导弹,以色列急救组织报告称南部3人死亡。 特朗普立刻在社交媒体警告:“停火已开始,请勿违反! ”
以色列国防军同步解除平民防空洞禁令,却补充道:“若遭袭击,将强烈回击。 ”更微妙的是,双方民众手机仍不断收到敌国发来的空袭预警短信。
5. 三方困局,为何各退半步?
以色列的消耗战焦虑
以媒第12频道坦言:以色列虽宣称“可打击伊朗数千目标”,持续12天的战争已导致港口关闭、股市暴跌,高科技产业因员工征召入伍陷入瘫痪。一名以高官承认:“我们负担不起另一场加沙式的消耗战。 ”
伊朗的民生危机
伊朗本土遭空袭后,里亚尔汇率暴跌至历史新低,多个城市出现抢购潮。 官方宣传“导弹复仇”,民众更关心面包价格。 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停火讲话中,罕见强调“不屈从侵略”,被解读为安抚国内情绪。
特朗普的“交易艺术”
这场停火本质是特朗普《交易的艺术》的实战版:先设定“全面停火”大目标,再通过卡塔尔传递灵活方案(“双12小时停火”),最后用油价暴跌和外交速赢收割政治资本。 正如他30年前所写:“谈判要会炒作,声音够大就成了唯一答案。 ”
股票正规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