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6日深夜,广生堂的股吧炸了锅。 这家福建药企的公告弹窗不断闪烁:“股票连续10日涨幅偏离值超100%! ”引发躁动的是一款代号GST-HG131的乙肝创新药,它刚被国家药审中心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。 尽管公告反复强调“不代表能上市”“短期不影响业绩”,但资金早已用真金白银投票:10天股价翻倍,15亿资金涌入扫货。
而就在同一周,联环药业悄然完成8天6板,莱美药业20CM涨停,康辰药业、亚虹医药单日暴涨超15%。 医药板块的涨停潮并非孤例,而是一场由政策、产业、资金共同点燃的燎原之火。
一份文件在医药圈疯狂刷屏,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采目录公布,55个品种纳入报量,但规则里赫然写着:“创新药不纳入集采”。这条短短五个字的新规,彻底颠覆了行业逻辑。 过去五年,集采如同悬在药企头顶的利剑,恒瑞医药的PD-1价格从3万砍到3000元,信立泰的氯吡格雷降价70%。而如今,政策首次为创新药划出“安全区”。
国家医保局宣布增设“商业健康险创新药目录”,CAR-T疗法、ADC肿瘤药等天价药被纳入其中。 医保谈判专家私下透露:“这类药品降价幅度控制在20%-30%,而过去医保谈判平均降幅是60%”。 数据印证了倾斜力度:2019年创新药仅占医保支出的0.29%,2023年飙升至3.19%,仿制药“腾笼换鸟”释放的空间正精准灌溉创新药田。
当政策扫清障碍,中国药企的研发炮弹终于上膛。 2025年ASCO肿瘤大会上,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、康方生物的双抗药物接连发布惊艳临床数据。 中国首次进入临床的原研药数量在2020年后反超美国,这是近代医药史上首次逆袭。
三生制药将PD-1/VEGF双抗卖给跨国药企,首付款斩获60亿美元,创下中国License-out最高纪录;恒瑞医药的GLP-1减肥药以5.2亿美元预付款登陆欧洲市场。 资本用脚投票:港股18A生物科技板块年内涨幅超70%,未盈利的药捷安康上市首日暴涨78.7%,市值冲破93亿港元。
A股主力资金流向图泄露天机,化学制药板块单日吸金25亿,广生堂获机构大买8000万,而半导体、证券板块则遭大幅抛售。 这种调仓早有预兆:二季度公募基金医药持仓占比仅9%,比2020年巅峰时砍半,这意味着至少5000亿增量资金可入场补仓。
莱美药业20CM涨停当日,散户资金净流入1.94亿,而主力却在抛售药明康德5.28亿。 这种分化在龙虎榜上赤裸呈现:浙江震元涨停板封单中,东方财富证券拉萨营业部占了4席,而机构席位仅出现1次。
创新药械一骑绝尘:丽珠集团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完成Ⅲ期临床,股价突破历史新高;康方生物凭借双抗平台市值冲进港股药企TOP3。
CRO/CDMO绝地反击:药明康德上半年净利润增长44%,成都先导收购南京海纳医药,打通药物研发全链条。
医药商业冰火两重天:塞力医疗因体外诊断试剂业务7月10日涨停,7月15日却因主力抛售暴跌9%,单日资金出逃9454万。
股票正规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